都匀原名“都云”,因城东“都云洞”而得名,自唐代后曾多次设置州、府、司、卫、县。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改名“都匀”,取“均匀”之意,布依语译为“彩云之城”,是贵州省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黔中经济区五大主要城市中心之一。全市总面积2285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4个镇、1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即:都匀经济开发区)。全市总人口52.97万人,其中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毛南族等43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4.61%。先后荣获全球绿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镇、中国十佳空气质量城市、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等称号。
都匀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都匀历史悠久,殷商时为鬼方东南部地,春秋时期为牂牁古国东北部地,明朝设司或卫,清朝设县。1919年建都匀县,1958年撤县设市。都匀人杰地灵,仅明清两朝,共考中进士22人、举人168人,先后涌现出唐末五代南宁州领主之一尹怀昌、清代廉吏陶廷杰等一批历史名人。悠久的历史和醇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孕育了“水书习俗”“水族剪纸”“都匀毛尖茶制作工艺”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吸引了《无名之辈》《陈情令》《庆余年》等120余部影视作品入驻拍摄。
都匀是一座景色秀美的绿色之城。都匀地处北纬25°,有大小河流44条,森林覆盖率达65.67%,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五年达98%以上,年平均气温16.2°C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大氧吧、康养之圣地。境内矿产资源储量可观,有锌矿、石灰石等各种矿床、矿点、矿化点80余处,已勘测锌金属资源量139万吨、方解石41万吨、灰岩及百云岩矿1.75亿吨。生物资源丰富,有各种野生动物280多种,有国家保护珍稀植物12种。市域内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有蜿蜒23公里穿城而过的剑江河,有杉木湖、茶文化影视小镇等2个4A级景区,东方记忆、斗篷山、巨升影视旅游小镇等7个3A级景区,有绿博园、西山公园等几十个公园分布全域,有百子桥、彩虹桥、西山大桥等风格各异桥梁170多座,宛如一幅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桥在水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素有“山水桥城”之美誉。
都匀是一座区位优越的通达之城。都匀地处黔中腹地、交通便利、区位优越,自古以来便有着贵州南大门之誉,是西南地区出海的重要交通枢纽。贵广、贵南高铁及夏蓉、兰海、都香高速等通南达北、东联西出,321和210国道等交汇于此,构建起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四铁三高两快”与“2688”城市骨干路网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与贵阳“半小时交通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四小时交通经济圈”正逐步形成。市内建有年货运量500万吨黔桂线绿茵湖铁路货场、黔南农产品电商仓配港以及快递物流园,形成了强大的立体交通物流体系。都匀已成为云、贵、川、渝通往两广、两湖和华东地区的黄金通道以及东西部产业转移、市场转移的中间驿站。
都匀是一座生机无限的活力之城。都匀政通人和、资源富集,是发展热土、活力湾区和逐梦之地。现已形成以都匀经济开发区(含洛邦工业园区、东冲工业园区、绿茵湖产业园区、东南工业园区)为主阵地的“一区多园”格局,共计规划总面积39.63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16000余亩,可利用标准化厂房面积47700平方米,基本形成以“都匀毛尖”“匀酒”为首位的生态特色食品,以及新型建材、健康医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202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4.4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947元、15972元,排全州第一,在国家2021年度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获得“好”等次,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3年实现双提升。
当前,都匀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持续开展“强服务、展作为、提效能、塑形象”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全面深化市区融合,紧扣2022年“四化建设攻坚年”“招商引资突破年”“基层治理夯实年”“作风效能巩固年”各项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提速工程、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旅游产业振兴工程,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全面打造工业新体系,构建城市新格局,展现乡村新面貌,培育服务新业态,加快建设贵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努力把都匀建设成为一个茶香、桥俏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的生态城市,城靓、村美的宜居城市,人富、物丰的幸福城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