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8时30分,沙包堡街道龙昌社区东方食堂一阵阵面香准时扑鼻而来,一群“70”后的奶奶们在食堂忙个不停。所谓的“70”后是指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风雨无阻到社区食堂开展志愿服务,发挥自己的余热,让平凡而特别的爱在邻里间传递蔓延。
据悉,“70”后志愿服务队为首的是原来在机床厂的何大云何奶奶。
1971年2月她跟随爱人一起来到贵州,成为了一名三线建设者,在原东方机床厂食堂,凭借工序管理理念强及熟练掌握各工序生产流程,从炊事员干到面组班长,无论何时她都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投身于自己的岗位工作中。1994年7月何奶奶光荣退休,开启了安享晚年的生活,每天和老姐妹聊聊天,游游玩,带带孙孙,生活不亦乐乎。
直到2023年5月龙昌社区开始筹划在辖区成立社区食堂,解决辖区“一老一小”的就餐问题,在探索期间,社区计划将东方机床厂机制馒头重新恢复往日光彩,但奈何没有技术,正常发愁时,何奶奶主动找到社区书记:“我原是东方机床厂食堂面组班子,面食制作的工序、流程,我熟练得很。我希望能帮助社区解决面食制作中的技术难题,为社区的建设出一份力”。
随后,她召集以前会做馒头的老奶奶们一起加入到社区食堂的建设,每天到社区食堂试做馒头,力求还原80年代的机制馒头,和面、擀皮、称重、整形、上蒸屉……何奶奶的带领下,“70”后志愿者们用新方式在她们奋斗过的土地上贡献出新力量。
“哇,这是东机老面馒头吧?”
“是啊,是啊,这是咱们以前机床厂食堂老班长做的,还是原来的味道。”
前来购买面食的群众乐悠悠的说道。
社区食堂试营运至今,在奶奶们的坚持努力下,不断发挥着创新精神,续写“70”后的老奶奶们的新故事、新生活。特别是通过实验改良社区食堂面食品种,从单一的馒头,慢慢增加了花卷、包子、窝窝头、枣卷子、锅饼、菜莽子、饺子8种品类,食堂里忙碌的奶奶们,已经成为社区食堂亮丽的“风景线”,成为社区基层治理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居民群众的见证下,2023年10月23日社区开展重阳节活动正式聘何奶奶为“龙昌社区东方食堂指导员”。2024年1月,何大云奶奶被评为都匀市2023年度”最美志愿者”。
“虽然我80岁了,在这夕阳阶段,能够帮助到社区,再次为机床厂的同伴们服务,为共同生活在社区的邻居服务,我自己很开心!”何大云奶奶的无私奉献正是传承三线文化、三线精神的生动体现。
现在龙昌社区食堂,已成为吸引居民的“打卡点”,唤醒了老一代三线人的时代记忆,也激发起基层治理的新热情,年轻人在“70”后志愿者的带领下,学做面食、参与小区环境整治等,在点滴生活中增进了情感联系、传承了历史文化,居民盼望的幸福生活逐一变成现实,成为对“三线精神”最好的传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