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市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都匀市畜牧渔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都匀市畜牧渔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都匀市畜牧渔业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都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水产业的发展,畜牧渔业以防疫为关键,以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一)基本情况
2010年末, 全市存栏猪27.02万头、大牲畜8.22万头(牛4.59万头)、羊0.35万只、家禽54.35万羽;年出栏猪28.01万头、牛1.49万头、羊0.47万只、家禽136.56万羽;肉类总产量23841吨、禽蛋产量2625吨、牛奶产量1165吨,水产品产量1698吨。生产鱼种2000万尾,良种推广率为77.45%。畜牧业总产值达49924万元,渔业产值1947万元,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258万元的41.17%,渔业产值占1.61%。
(二)“十一五”以来取得的成效
1.畜牧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2010年末有年饲养万头猪场3个、千头养猪场18个、百头养猪场149个;百头养牛场3个、五十头养牛场7个;千羽以上规模养禽场52个;百只以上养羊场17个;累计成立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12个。培育贵州都匀市黔昌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都匀市黔隆果菜基地开发有限公司等畜牧渔业重点企业20余个,其中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个、市级龙头企业23个。
2.特色养殖形成一定规模。特种禽养殖:贵州金誉玺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由黔南龙山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接转而成立),注册资金为500万元,现有员工26人,其中大专以上人员8人,科研人员5人。目前存栏种鸡800只,商品鸡2000只。是集特种野山鸡驯养、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运行方式一是积极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发展特种野鸡养殖,公司将1月龄的特种野鸡销售给农户饲养,饲养3个月后由公司回收,农户每只可获纯利11—13元,公司现已发展都匀、三都、独山等地部分农户饲养特种野鸡。二是积极进行野山鸡食品研发。
特种野猪养殖:都匀市高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建于2004年,经过七年的发展,该场摸索了一套成熟的特种野猪饲养管理经验,养殖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末存栏特种野猪3000头,同时已建成一个标准化的商品猪养殖小区,该小区年出栏量达4000头,预计到2011年年底商品猪出栏将达到6000头,2012年年底商品猪出栏将达到9000头,2013年以后每年将超过15000头。
3.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多样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加快全市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以场带户”、“协会联动”、“养殖专业村”、“公司+农户”等养殖经营模式取得一定成效,有效推动了农村畜牧业发展。黔昌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共带动坝固、大坪、洛邦等乡镇的268户农户发展养殖二元优质母猪;都匀市大坪镇特种野猪扩繁场采用“以场带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发展野猪养殖,公司将2月龄15公斤左右的野仔猪按30元/公斤价格发放给农户饲养(不收仔猪成本,待回收时再扣除),野猪体重达75公斤左右时公司按22元/公斤的价格回收,农户每头野猪可获村利400—500元。
4.招商引资和龙头企业培育效果显著。通过招商引资,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引进和培育贵州千坡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都匀市黔隆果菜基地开发有限公司、贵州都匀市黔昌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都匀市绿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都匀市特种野猪扩繁场、贵州金誉玺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都匀市廷江牧业有限责任公司、陈庭海养殖场、都匀市翡翠观光度假有限责任公司、六和养殖场等畜禽养殖龙头企业10余家,其中贵州千坡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外资企业,成为我市畜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贵州都匀市黔昌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深圳市农牧实业有限公司在黔南州建优质生猪生产基地的合作公司。至2010年底,公司共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三条机械化养猪生产线,配套有饲料厂、人工授精站、污水处理厂等。公司种猪场占地面积100余亩,其中生产生活设施占地60余亩,水面40亩。公司新建和改扩建房舍10000平方米,其中圈舍8500平方米,饲料加工房、兽医室等1500平方米。公司2010年存栏基础种猪1500余头(含后备种猪),年繁育猪苗3万余头(含种猪苗和商品仔猪)。目前,该场是黔南州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集约化养猪示范场,为“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场”,为贵州省无公害生猪产地,是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猪联合育种协作组成员单位,黔南州养猪业协会理事长单位,黔南州农业产业化州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现有31人,其中硕士1人、本科4人、大专6人、中专8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61.3%。
黔隆果菜基地开发有限公司。2010年底,公司累计完成投资800余万元。公司养猪场占地总面积27亩,建房舍设施7000平方米,其中圈舍6300平方米。有500个妊娠母猪限位栏,120张产床,12个保育高栏,172个育肥猪栏。目前存栏猪5500头,其中斯格母猪830头(含后备母猪180头)。该场是黔南州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集约化养猪示范场之一,是“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场”和贵州省无公害生猪产地。
贵州千坡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外资贵州千坡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0万美元,在河阳乡租赁老山草场522公顷,建矮香牛纯繁基地。完成牛舍等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开垦天然草场650亩,种植黑麦草等饲料作物300余亩,年存栏纯种矮香牛、本地黄牛、矮本杂交牛共80余头。
都匀市廷江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地处杨柳街镇德化村,法人代表范廷江,原从事房屋装修业,2006年转产养殖业。2006年10月从水城引进豁眼鹅种鹅658羽,进行种鹅、种蛋、孵化、鹅苗、农户饲养商品鹅的一条龙生产。公司经过4年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种鹅群保持在800—1100只左右,年生产鹅苗4万只。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带动农户发展种草养鹅,农户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公司已带动农户300余户,其中杨柳街镇100余户、周边乡镇及县市养殖户200余户,户均年增收上千元。
5.融资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项目资金为依托,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资金为支撑的畜牧业多元化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挥引导作用,有力推进了畜牧业发展。全年各级财政投入畜牧渔业到位资金392.9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95.35万元、省级23.713万元、州级2.5506万元、市级71.365万元。拉动社会资金投入5000余万元。
[锚点] 6.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稳步提高。通过实施能繁母猪的惠民政策以及良种精液的补贴项目后,良种猪的覆盖面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全市现有猪品种改良点125个(人工授精点39个、本交点86个),使用良种公猪198头,淘汰公猪24头。输配母猪3.218万头次,其中人工授精1.897万头;推广杂交猪16.1245万头,其中推广三元杂交猪10.82万头。有17个牛改点输配能繁母牛3912头(输配奶牛125头,牛鲜配102头);受胎2539头,其中奶牛受胎108头,奶牛受胎率86.40%,本地黄牛受胎率64.19%;人工输配产犊2398头。在没有开展牛冻配改良的乡镇建本品种选育点9个,选育公牛27头,淘汰公牛24头,配种母牛519头。输配母羊205只,其中受胎185只,受胎率90.24%。
7.动物防疫体系进一步完善。强化动物防疫和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进防疫工作不断向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村级兽医室建设,2006年至2008年都匀市政府将村级兽医室建设列入都匀市政府的“十件实事”来抓,三年共完成110个村级兽医室建设,使畜牧兽医技术在农村得到较好推广和服务。以中央扩大内需项目为契机,完成沙寨、河阳、平浪、甘塘、墨冲等畜牧兽医站办公房改造及相关物资匹配,改建沙包堡畜牧兽医站并投入使用,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动物免疫接种工作在“以春秋两防为重点、常年补针的防疫制度”基础上,实施“防疫日”制度,有效推进了免疫接种工作开展。
8.畜牧业结构逐步优化。我市畜牧业按照“稳定发展猪禽、加快发展牛羊、协调发展蛋奶、做大特色养殖”方针,加大了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养牛正由役用型向肉用型方向发展;二元杂交猪占主导地位的养猪业正向外三元优质瘦肉型猪生产转变;家禽、山羊、肉兔养殖正朝数量型与质量型并重方向发展,特色品种逐年增加,畜牧业结构逐步优化。
9.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为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常态化开展,市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由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畜牧渔业执法大队等部门组成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大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和饲养管理过程的监管力度,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为提高畜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到2010年止,都匀市奶牛场、都匀市黔隆果菜基地开发有限公司、贵州都匀市黔昌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三家企业分别通过了无公害鸡蛋、牛奶和生猪产地认定,标志着我市畜产品质量进入了一个新的提高阶段。
二、“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制约因素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同样对一直处于弱势的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需求萎缩、价格回落,部分农产品出口受阻,加上国际金融危机也造成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内需减弱,使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业效益下滑,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困难加大。畜牧业作为当前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壮大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及解决就业的战略产业。由此给畜牧业增效、农民持速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多,形势严峻,情况复杂。主要表现:一是主要畜产品生产平稳发展的形势不容乐观,生猪市场价格涨跌的无规律性导致生产下滑可能性加大;二是疫病风险形势严峻,病原毒株变异快,外源性疫情威胁大;三是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四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五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健全,难以满足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六是畜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不完善,投资渠道单一,广大农村农民自身积累对畜牧业投入有限;七是主要依赖肉品供应的广东、广西企业效益下滑,肉品需求量减少等等,这些都给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都匀还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县级市,仍有贫困乡6个、贫困村114个(原行政村设置),农民经济收入较低,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农村技术力量薄弱。同时,特殊的地理条件不利于进行机械化耕作,给优质牧草等饲料作物种植、灌溉、运输、储备等带来困难,造成草食动物的规模化养殖发展速度慢,基础群小,影响了全市畜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但在困难的背后,我们依然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
(二)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1.有良好的政策环境:①中央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继续强化,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突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冲击,为促进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迅速出台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上述工程约需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投资1.18亿元左右;②温家宝总理2009年4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措施。其中列入第8项中第二款的是畜牧业:“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中央安排30亿元建设投资,支持生猪和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加强动物疫病防控,适当启动调控措施,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扩大奶粉收储规模,将原料奶收购贷款贴息政策延长至2009年12月底。”③省政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十项工作措施,其中涉及畜牧业的有“加快推进33个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试点工作,加快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动物防疫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争取银行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等。
2.有一定畜牧业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3亿的人口大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消费水平增强,对畜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大。都匀市现有人口50万人,为畜牧渔业发展提供巨大市场空间。都匀的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已经形成并初具养殖规模,抵抗市场的风险能力增大。
3.都匀市为“四高”交汇点,区位优势明显:都匀市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黔南政治、经济、文化和物流中心。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地处云、贵、川、重庆南下出海的黄金通道上,扩能改造的黔桂铁路,贵新高速公路和国道210、321穿境而过,厦蓉高速公路贵州段已建成通车,在建的贵广快速铁路即将纵贯南北,是贵州省实施开发带动战略、南下北上、西联东进的重要节点城市。市区西北距省府贵阳现有铁路里程96公里、厦蓉高速公路里程90公里,都匀成为西南地区南下出海的大通道,全市5个办事处、10个镇、8个乡以及90%以上的村均通公路,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4.有良好的资源优势:都匀市平均海拔938米,年均气温16.1℃,无霜期30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1318小时,年均降雨量1431.10毫米,为省内多雨区之一,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特点,终年温暖湿润,是典型低纬度、中海拔、多样性立体型气候,适宜各类畜禽、鱼类繁衍生长和牧草种植。全市现有草场总面积95万亩,其中:300亩以上的连片草场146片,500-1000亩的连片草场34片,1000-5000亩的连片草场92片,5000-10000亩的连片草场14片,10000亩以上的连片草场2片。均远离工业区,未受污染,大部分连片草场未被开发利用,目前草场利用率才20%左右,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不足50%。如果对天然草场进行改良和开发,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将会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市人均占有水量0.44万立方米,水的PH值7.0—8.0,属中性或弱碱性水,受污染程度较低,水资源丰富。全市总面积2274平方公里,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2.83%,丘陵占13.49%,盆地占3.66%。具有适宜畜牧业发展的丰富自然资源。
三、“十二五”畜牧水产业发展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到地方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文件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坚持“稳定发展猪禽、加快发展牛羊、协调发展蛋奶、做大特色养殖”方针,加大畜牧业项目引进和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健全“良种繁育、饲草饲料、动物防疫、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加工流通、技术服务”七大体系。围绕 “四高”建设,打造 “都匀市百里公路现代畜牧业示范带”,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畜产品加工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支持畜牧龙头企业,促进畜禽养殖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和流通组织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把都匀市建成黔南州乃至全省畜禽、畜禽产品及畜牧业生产投入品市场的集散地,把畜牧业逐步培育成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二)发展思路与原则
1.产业化经营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集中力量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群体,带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营销实现规模化和组织化,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水平。
2.市场导向原则。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畜牧业,以市场化理念组织生产和经营,推行无公害畜产品或绿色食品生产,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3.科技先导原则。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积极引进畜牧业新成果,依靠科技,大力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4.依法治牧原则。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维护畜产品市场秩序,保障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5.可持续发展原则。将推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地结合起来,重视畜牧业污染治理和疫病防治,使现代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力争达到93550万元,年均增长率10%;渔业产值力争达到2377万元,年均增长率5%。肉类总产量3.5万吨,年均增长率9.1%。2015年末存栏大牲畜10.5万头,年均增长率2.2%;猪36.5万头,年均增长率8%;羊1万只,家禽150万羽。出栏大牲畜1.8万头、肉猪40.7万头、羊0.8万只、家禽110万羽。全市建成年饲养万头猪场(小区)10个、千头猪场100个、百头养猪场600个;百头养牛场5个、五十头养牛场50个;百只养羊场10个、五十只以上养羊场50个。到2015年,我市畜牧业基础设施、相关体系建设明显加强,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明显,畜牧业科技转化率和商品率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组织化和产销一体化目标,使我市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增强。
四、产业发展布局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经营的原则,以凯口至基场、杨柳街至良亩两条线为主轴,以畜牧业项目实施为支撑,大力打造“百里公路现代畜牧业示范带”,把坝固、甘塘、平浪、河阳、摆忙、杨柳街等乡镇培育成畜牧龙头企业聚集区,按照州委州政府安排,将坝固打造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1.饲养业。畜牧养殖以规模化、标准化为发展重点,加快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技术推广,提高畜产品质量。
种畜禽生产:主要集中在坝固、平浪、杨柳街等乡镇,利用项目、技术、资金等优势,新建2—4个畜禽良种场生产基地,扩大和规范现有生猪、家禽、野猪、野鸡良种畜禽场建设。重点做好贵州都匀市黔昌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新建原种猪场建设,做好现有贵州都匀市黔昌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都匀市高山特种野猪养殖有限公司、贵州金誉玺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种畜禽场种良种繁育、种畜禽场扩建和设施设备完善。新建一个年出栏万头的原种猪场可提供百万头商品猪所需种猪,并且鉴于贵州省现在还未有一个上标准的原种猪场,因此,上标准的原种猪场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可使都匀市在全省养猪业中处于生产的金字塔尖,并带动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推动都匀市乃至贵州省的养猪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生猪生产:以坝固、甘塘、洛邦、大坪、王司、墨冲、平浪、良亩、小围寨、沙包堡、杨柳街等乡镇为重点,发展生猪生产,推广三元杂交猪,发展瘦肉型猪,适应市场需要;扩大规模饲养比重,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零排放(自然生态)养猪法。重点做好黔隆果菜基地万头猪场和坝固、沙包堡、大坪等生猪养殖小区的建设和完善,积极通过合作社、协会等方式发展生猪生产。
奶业生产:以甘塘镇为重点,发展奶业生产。大力发展奶牛规模饲养,抓好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增加奶牛养殖数量;积极争取良种补贴项目,推广高产奶牛繁育技术,高产奶牛配套饲养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实行集中机器挤奶,保证牛奶质量;做好奶产品销售供给,促进奶业发展;积极争取资金,加快乳品加工企业的联合、改制和技术改造,扩大市场占有率。重点做好地处甘塘镇的市奶牛场、文峰奶牛场、兴匀奶牛场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整合资源工作,以产业化带动奶业的发展。
肉牛生产:以河阳、江洲、摆忙、凯口、大坪等为重点,发展肉牛生产。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加大牛品种改良力度,促进肉牛养殖规模扩大。
蛋禽生产:以摆忙、洛邦、甘塘、小围寨等乡镇为重点,实现蛋禽规模化生产。调整蛋禽生产结构,发展鸭蛋、鹅蛋生产,实现产品多样化。通过优势家禽基地建设项目、蛋鸡标准化规模场以奖代补项目、优质禽(鸡)产品基地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发展蛋鸡规模化饲养,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蛋禽生产。
肉禽生产:以平浪、杨柳街、小围寨、甘塘、洛邦等乡镇为重点,发展肉禽生产。积极发展“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发展规模养殖,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肉禽生产能力。
肉羊生产:以凯口、石龙、王司、平浪、小围寨、杨柳街等乡镇为重点,发展肉羊生产。
兔业生产:以沙包堡、王司、平浪、小围寨等乡镇为重点,发展肉兔生产。积极引进养兔企业发展肉兔生产,鼓励养兔农户发展肉兔养殖。
特种养殖生产:以平浪、大坪、沙包堡、杨柳街、沙寨、良亩等乡镇为重点,发展特种野猪和野鸡生产。
2.饲草业。以河阳、平浪、甘塘、墨冲、杨柳街等乡镇为重点,发展草业生产。充分利用草场建设和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和企业优势,开展天然草山草坡改良、人工草地建植工作,扩大种草养畜工作;抓好规模养殖场户、养殖小区的秸秆综合利用和优质牧草种植与利用;抓好青贮秸秆原料的生产及青贮窖的修建,搞好冬季饲料的储备,解决青饲料均衡供给。
3.畜产品加工。积极引进和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是我市的弱势产业,为使我市畜牧业的发展跃上新台阶,推进我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力度,加强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4.动物防疫。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疫病预防和控制的制度建设,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兽医管理体制和体系,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五、重点工作及项目建设
(一)重点工作
1.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生猪加工企业和肉牛、肉羊养殖企业,带动我市畜牧业全面发展;搞好龙头企业培植壮大,到2015年全市新增州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到2015年全市新增畜产品产地认定5个、产品认证质量认证3个。
2.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2015年全市累计新增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100个,各种类型的养殖大户150户;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推行畜禽—粪(沼)—种植业等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新模式,自然养猪法等生态养殖覆盖率达到30%;无公害肉、蛋、奶比重达到30%。
3.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和完善我市牛、猪、羊改良网络,加大推广肉牛、肉羊、奶牛、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猪牛羊良种改良率达到90%以上。努力引导社会力量创建畜禽品种繁育场,生猪良种自给率达到80%以上,其他畜禽良种自给率达到40%以上。
4.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各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扶持企业、专业养殖大户、畜禽、渔业营销大户牵头成立养殖专业协会、养殖合作社等。2015年全市新建或规范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50家,会员总数达到0.5万个。其中专业合作社20个以上,会员总数达到0.2万个。
5.加强疫病防控与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防疫监督体系,切实做好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和监督,防止疫情传入和传出,保障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安全。
——建立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制度,实现饲养到屠宰加工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畜禽标识和动物疫病可追溯管理系统网络覆盖全市。
——市级重大动物疫病检测、兽药、饲料、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达到国家认证标准,市级具备重大动物疫病常规检测能力。
——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畜禽扑杀补助、疫病监测、基层防疫人员误工补助、应急防疫物资储备等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
——全面完成基层兽医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乡级人员、经费不到位的问题,为基层兽医站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逐步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
——基本实现执业兽医资格认证和动物诊疗从业许可
6.构建畜牧业管理数字化与信息化服务平台。
——建立畜产品安全监控系统。应用数字技术,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监控和可追溯体系,改变传统的畜产品质量监控方式。实现全市规模化养猪场生猪及其产品质量的可追溯。
——建立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系统。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动物防疫关键控制点连接起来,建立疫情监测和预警数据库、应急决策咨询专家库,实现对动物疫情的及时采集、科学评估、快速检测、早期预警、高效处置。
——建立畜牧生产资源与预测预警系统。提供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畜牧资源、生产情况、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分析预测等信息。定期公布市场预警信息。
——建立畜牧科技咨询服务系统。整合市和县(区)科技资源,逐步建立养殖与畜产品加工适用技术数据库、技术专家与人才数据库、畜牧科技成果数据库,实现网上技术咨询指导、项目申报,开展远程教育。
(二)重点建设项目
1.畜牧产业链生产项目。
建设目的:根据各乡镇、各区域的基础和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畜产品集中生产区,不断提升畜牧业的竞争力,促进畜牧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设内容:畜产品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带特别是畜产品基地建设;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两高沿线推广标准化规模饲养和小区饲养;加大秸秆、畜禽粪便及污水处理,净化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饲养小区和标准化饲养场。
具体项目有:优质奶牛基地建设项目、优质肉牛基地建设项目、优质禽产品基地建设项目、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林下生态养禽项目、大型猪场建设项目等。
2.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目的: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生产能力、供应能力、抗风险能力以及质量水平。
建设内容:加强一批种畜禽场和1—3个水产苗种繁殖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测定和育种设备,提高良种选育和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具体项目有:贵州都匀市黔昌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建原种猪场建设等项目,现有贵州都匀市黔昌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都匀市高山特种野猪养殖有限公司特种野猪扩繁建设、水产苗种繁殖场建设等项目。
3.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目的:完善动物疫情预警机制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完善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有效控制动物疫情,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建设内容: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 (充实市级动物防疫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完善市、乡疫病防疫、诊断、监测、报告、冷链、防控等基础设施设备);完善动物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动物防疫监督所、动物检疫站,充实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设施)。
具体项目有: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级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建设项目、水生动物防疫站建设项目、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项目等。
4.畜禽产品加工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目的:立足市场开拓、龙头带动,建立和完善畜产品加工体系。
建设内容: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对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和建设,配备现代生产设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自身效益与带动能力。
具体项目有:引进1—2个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先进生产线,做大做强黔南龙山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已注册的“黔匀山野味香”野鸡蛋、野鸡肉产品加工;做大凯口镇桂花食品厂已注册的“凯口桂花腊肉”、“凯口桂花香肠”、血豆腐等产品。
5. 草山草坡改良与草畜配套建设体系项目。
建设目的:利用现有基础条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搞好牧草种植,草畜配套生态养畜禽等工作。
建设内容:加强人工种草与草地改良工作,进一步扩大青贮氨化数量,做好项目围栏建设;加强乡镇生态养畜禽工作。
具体项目有:石漠化综合治理草地畜牧业建设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畜牧业项目;都匀市草山草坡开发与综合利用项目;平浪绿源养殖场种草养鹅项目;杨柳街廷江牧业工作种草养鹅、养鸡项目;江洲镇罗祖银肉牛养殖项目;平浪镇高山养殖场特种野猪养殖项目等。
6.科技示范推广与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目的:健全畜牧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提高基层畜牧科技推广人员和养殖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畜牧业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畜牧业技术集约型增长。健全畜牧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建设内容:改革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组织,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推广条件,强化畜牧兽医公益性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控功能;建立畜牧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场,推广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人员和养殖户科技培训和教育。加强与教学、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畜牧兽医人才资源库,完善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工作机制。加强在职人员教育培训,每年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行政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脱产学习或在职申请学位。加大对基层畜牧兽医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素质。初步建设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创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工作新格局。
具体项目有:都匀市畜牧渔业科技示范项目、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匀市畜牧科技人员对规模场实施食品安全监管项目、05畜牧快捷技术推广服务项目、市乡两级畜牧技术推广与信息中心建设等。
7. 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建设目的:完善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确保畜产品市场供应,减少国内外市场价格波动对畜牧业生产造成的冲击。
建设内容:完善畜牧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发布制度;建设畜产品市场经济信息体系及专业信息系统;推广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运销方式,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确保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鼓励和支持协会、合作社发展,搭建畜产品生产、销售平台。
具体项目有:都匀市饲料兽药综合批发市场建设项目、都匀市畜禽批发市场建设项目、都匀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合作社建设项目等。
六、畜牧水产业发展措施
(一)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进一步打造好产业带。增强政治敏锐性和主动性,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牢牢把握中央扩大投资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对我市畜牧业的项目进行梳理、分类排队,有针对性地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更大支持。力争在畜牧业基础设施、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疫病防控设施、稳定畜牧业发展的民生工程、生态畜牧业建设等方面启动实施一批项目,确保投资快速增长。同时,进一步优化发展总体布局,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经营的原则,以“四高”沿线为契机、以畜牧业项目为支撑,积极发展畜牧龙头企业、畜禽生产基地、养殖小区等,推进规模化生产格局的建立和发展。
(二)发挥“团队承包”作用,抓好项目实施。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责任制,协调和调动市有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快节奏实施好国家安排的项目,高效率、规范化使用好国家安排的资金,确保尽快见到实效,发挥效益以优质的工程质量和良好的投资效益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战略部署。
(三)不断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深入挖掘畜牧业增收潜力。
继续加快实施“以优换劣”工程,充分利用国家良种补贴项目,逐步建立种畜场、扩繁场、商品场层次分明、配套齐全、育繁结合的畜禽优良品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畜禽扩群速度以及供种能力和质量。因地制宜地推广冻精输配、良种猪人工授精等先进畜禽良繁技术,配齐配足乡(镇)、村两级品种改良技术服务体系的液氮等存储设备以及猪人工授精技术服务设备,根据区域科学配备优良种畜,提高品种改良工作的覆盖面和质量。加强对种畜禽的管理,加快建立畜禽品种改良法制化管理体系。
(四)狠抓对畜禽养殖、防疫、检疫以及兽药、饲料等养殖投入品的监管,确保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继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素质,打牢基础。以乡(镇)兽医站改革为重点,稳步推进畜牧兽医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的分离。认真落实都匀市《村级防疫员管理办法》,规范村级防疫员聘用、考核和档案管理,落实村级防疫员财政补助政策,建立多劳多得的收入机制,保障村级防疫员队伍稳定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村级防疫员切实成为防疫员、协检员、品改员、技术推广员、统计员、协保员等多种职能集于一身的基层畜牧业技术服务主体。加快推进执业兽医制度,规范动物诊疗活动。继续狠抓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强化防控责任制的落实,在春秋两季集中防疫的基础上,抓好畜禽“防疫日制度”的实施,开展畜禽日常补免和牲畜禽产地检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提高免疫质量,降低发病风险。加强疫情和免疫效果监测工作,提高预警预报重大动物疫情的能力和评价考核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科学性。推进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工作,加快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进一步落实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制度。加快生态渔业中常规鱼类和名特优水产品的示范推广,抓好稻田养鱼示范点多品种混养和轮捕套养技术推广,建立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提升水产品养殖水平。深入开展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监管工作,积极开展兽药、饲料、奶业、渔业、无公害畜产品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在畜牧渔业生产中违法使用各类有毒有害物质的违法行为,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五)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畜牧业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和引资企业优势,开展天然草山草坡改良、人工草地建植工作;抓好规模养殖场户、养殖小区的秸秆综合利用和优质牧草种植与利用,搞好示范,体现效益;抓好青贮秸秆原料的生产及青贮窖的修建,搞好冬季饲料的储备,解决青饲料均衡供给。
(六)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外向型畜牧业。要创造条件,扶持畜牧业深加工龙头企业,革新技术,升级产品,建设基地,开拓市场,树立品牌,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大力发展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养殖农户的组织化程度。特别是鼓励和扶持企业、专业养殖大户及畜禽、渔业营销大户牵头成立养殖专业协会、养殖合作社等,逐步将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交给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管理,使养殖合作组织切实成为上联企业、下联农户的桥梁和开拓市场、组织生产、配置资源的主体,建立稳定紧密的企农利益联接机制,让广大养殖户充分享受畜产品营销环节带来的利润。进一步完善畜牧渔业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立健全市场营销网络,大力开拓国内畜产品市场。加快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推动养殖小区逐步向统一生产经营,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开拓市场,统一开发品牌方向发展,实现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七)增强畜牧业科技推广能力,不断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研究成熟的畜禽新品种、饲料加工、生物制药、疫病防治、草场建设与保护和畜产品加工、保鲜、贮运等关键技术,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继续安排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畜牧业技术推广,搞好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加快畜牧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大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工作,提高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
(八)加快推进畜牧业法制化进程。抓好畜牧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培训、转变执法理念,提高执法水平,打造一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诚实守信、高效便民、程序正当、责权统一”高素质执法队伍。加大《畜牧法》、《草原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畜牧业管理和从业人员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