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率99.6%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9个中心城市中连续4年排名第一。国家、省、州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两山”转化成效明显,平浪林场完成4笔“碳票交易”价值14.1万元,交易笔数居全省首位。完成林业碳票指数投保,填补全省林业碳票价值保险领域空白。杨柳街河治理成效成为全省唯一入选《中国河湖年鉴2024》案例。
一、聚焦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日程,2024年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生态环境工作39次,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业务知识等纳入各类主题培训班6次,培训领导干部366人次。发挥年度考核工作指挥棒作用,把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纳入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述职内容,将落实生态保护职责情况纳入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把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专项业务考核事项,进一步压实生态环保责任,强化结果运用。2024年,对拟提拔、年度考核优秀、晋升职级的874名人选均书面征求生态环境部门意见。
二、聚焦生态系统质量出新绩,着力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和生态系统修复治理
一是持续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工作,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形成“两屏两廊,多脉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落实生态安全底线要求,优化调整生态保护红线。二是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运用省级统一建设的“三线一单”数据平台为项目决策提供技术服务,始终严把政策关、选址关、治污关,促进产业和项目优化布局和规范建设。三是组织实施沅江源区(东部)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水源涵养、低改、森林抚育等7个项目,完成石漠化治理1970.33公顷,退化林修复2.37万亩,低效林改造3万亩。组织实施都匀市黄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3502公顷。有序推进矿区土地修复后综合利用,完成苗岭山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清水江源〈都匀段〉),矿山修复总面积55.18公顷。
三、聚焦污染防治攻坚出新绩,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监管
一是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强臭氧、细颗粒物协同管控,开展环境空气质量颗粒物有效应急管控4次,抽检非道路移动机械车10辆、柴油货车尾气32辆。新增及更换出租车(含网约车)1016辆。二是深化水污染防治。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配套建设以及收集处理工作,完成都匀市整县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升工程等项目,建成归兰水族乡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0吨/天,新建改造污水收集管网11公里,消除沙井街区域污水收集管网空白区域,实现乡级以上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印发《都匀市乡镇污水处理费征收实施方案》,实现污水处理费征收全覆盖。完成清水江干流都匀市段河道治理6.57公里,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活动,开展巡河活动7480余次,清岸清水活动90余场(次),清理河道235余公里。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取“试点开路、点位治理、整体连片、聚合见效”的思路,全面排查109个行政村农村环境,完成47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治理管控率从2023年22%提升到65%。实施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完成东山片区、阳春路黑臭水体项目建设。完成都匀市茶园水库等11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和菜园河等7条健康河流评价工作。三是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制定《都匀市2024—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实施方案》,完成2024年受污染耕地污染成因排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建立测土配方示范点2个,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76.55万亩次;全市农药经营店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覆盖率100%,乡镇设立农用薄膜回收点20个。严格落实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管控,完成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6个,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四是深化固体废物处置利用。推进危险废物可追溯信息化系统建设,对辖区内危废经营单位、中学高校以及设有实验室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完成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涉危企业抽查达标率100%。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西南水泥、茂源建材资源化利用消纳磷石膏约6.49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投运100吨/天餐厨垃圾处理工程项目。五是深化环境风险防控。持续深入开展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利剑2021—2025”、长江“十年禁渔”、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打击整治暨“清风行动2024”等专项行动,查处滥采滥伐、非法捕捞、污染环境等生态破坏及环境违法行为40余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5人。立案办理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0件,受理民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件。健全污染源日常监管动态信息库,实现重点污染源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98%以上,排查企业或场所250余家次,整改环境安全风险隐患210余条。
四、聚焦绿色低碳转型出新绩,推进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实施新能源提升工程,推进中广核/青溪、青阳光伏等3个新能源项目建设,新增新能源并网发电23万千瓦。引导企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成功申报省级绿色工厂2家。引导建材企业加大对磷石膏综合利用,全年利用磷石膏约6.49万吨。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持续做好城镇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推进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做好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整治,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规范运行管理。全年新增生活垃圾四分类亭63个,四分类垃圾桶5967个,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8.01%。开展在建施工工地扬尘管控、施工工地“六个百分百”落实率排查50余次。实施环西大道、龙江村龙昌社区、云海路4处内涝治理工程。三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建成规模化基地1万亩,完成蔬菜种植面积27.07万亩(次),果园提质增效1万亩,水果种植面积7.4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3.04万亩。建立水稻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5000亩,辐射带动全市12万亩水稻实施绿色“稻+”轻简化栽培,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点和增施有机肥示范点,增产率分别达4.77%、6.59%。四是推进旅游产业化绿色发展。以都匀毛尖茶为主题的旅游线路荣获中国旅行社协会2024年“茶和天下”主题十大精品旅游线路。
五、聚焦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出新绩,多元化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一是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开展生态产品调查和自然资源确权。完成平浪林场和墨冲河权属调查,推进全市13条河流和马鞍山林场登记单元内各类自然资源权籍调查。二是通过培育壮大特色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式,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都匀毛尖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提升至52.23亿元,位列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茶叶)品牌声誉百强榜第四位,现代农业产业园初步通过农业农村部绩效评价。匀酒厂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贵州省第二批酒旅融合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以西南中医药产品生产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中成药、民族药,推动广得利二期8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促进工业企业绿色转型。都匀市国有平浪林场成为贵州省首批碳票持有人,首批登记林业碳票面积727.65亩,监测期碳减排量为5276.564吨,预估经济价值达46万元。三是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全市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面积达107.31万亩,每年获补偿资金1716.92万元。四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体系。全市各银行金融机构均开展绿色信贷投放工作,金融产品覆盖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水利建设贷款、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贷款等方面。目前,都匀市各银行金融机构支持绿色贷款余额为88.27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31.92%。
六、聚焦贯彻落实绿色制度出新绩,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州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规定,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筛查及办理,全年开展线索筛查130余条,符合启动索赔程序的案件线索1条,已完成环境损害修复并履行赔偿责任。二是建立健全城市大气管控机制,根据州级中心城区烟花爆竹禁(限)燃区划定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科学划定我市烟花爆竹禁燃区、秸秆禁烧区、中元节禁烧区和露天烧烤禁止区。推进智慧工地建设,落实扬尘治理“六个百分之百”要求,为我市空气质量持续稳定优良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出台《都匀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林业实现突破,探索开展“益林贷”等金融产品,推动林业资源盘活,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
七、聚焦弘扬生态文化出新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
一是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完成《都匀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方案》编制,成功申报省级绿色工厂2家、“森林乡镇”1个、“森林村寨”3个,“森林人家”7户,“绿色校园”创建率达96%。二是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在《贵州日报》等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刊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稿件80余条,拍摄《我是都匀环保一份子》微视频教育宣传片,点赞转发近万次,切实增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三是成功举办全国生态日、六五环境日等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大型集中宣传活动6场次,中、小型宣传活动300余场次,其中,在三江堰水生态保护宣教基地成功举办贵州省纪念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宣传活动。
八、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精准施策推动整改
一是推进历次督察反馈问题闭环整改。推动中央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和2023年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31个,已完成整改24个,剩余问题均按时序进度推进,未发生因整改滞后被上级通报和批评情况。二是举一反三开展整改,全市围绕污水处理、溶洞管理、生态破坏、产能过剩、大气污染、畜禽粪污、饮用水源地、危险废物等方面开展排查整治,建立问题清单,有力推动餐厨垃圾处置项目、绿茵湖园区长洲桥污水处理厂、兴合煤矿生态修复等一批沉积多年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取得明显成效,重点领域生态环境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三是认真做好2024年中央第三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项工作,督察组交办我市信访件40件,已办结31件,阶段性办结9件,办结率77.5%,督察期间未收到典型案例和个性问题反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