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仅用于地名,如发源于江苏、流经上海、汇入黄浦江的吴淞江。“凇”的用法很局限,只能与气象专用名词 “雨凇”“雾凇”搭配使用。为了使大家对“凇”字有所认识,现在谈谈比较常见的天气现象“雾凇”。
“雾凇”俗称树挂,多出现在冬季。它是气温下降时,雾凝聚在树枝上或电线上而成的白色松散冰晶。中国是世界上记载雾凇最早的国家,早在春秋时代成书的《春秋》上就有记载。明岳元声《方言据?雾凇》说:“冬月寒甚,夜气塞空如雾,著于林木,凝结如珠玉,见晛乃消,因风飘落。齐鲁谓之雾凇。”
雾凇是大自然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松花江畔的吉林雾凇最为著名。吉林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呈“s”形流经吉林市的松花江,其上游15公里处是一座大型水电站,水电站大坝将江水拦腰截断,形成人工湖——松花湖。近百亿立方米的水容量使得冬季的松花湖表面结冰,水下温度却保持在0℃以上,特别是湖水经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温度有所升高,再顺流而下,就形成几十公里江面临寒不冻的奇特景观,同时也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必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足够的低温和充分的水汽。北方冬季寒冷的空气,将松花江源源不断释放出的水汽凝结在两岸的树木或草丛之间,形成厚度达40—60毫米的树挂。吉林雾凇正是雾凇中厚度最大、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一种,这种雾凇的冰晶几乎将光线全部反射,观赏起来格外晶莹剔透。吉林雾凇因此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