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授予3316个村镇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贵州121个村镇榜上有名。
从毕节鸡鸣三省村铭刻历史的红色沃土,到遵义乌江村江畔夜幕下的千盏灯火,从黔南瑶山村瑶族同胞脸上的笑容,到贵阳羊昌村省外旅居者欣赏的目光……文明新风拂过黔山贵水,在村落间绽放花朵,绘就贵州文明乡风建设的生动画卷。
这些如明珠般闪耀于贵州高原之上的村镇,是历经生态筑基、文化铸魂、治理创新的不懈探索而结出的硕果。如今,它们正以各具特色的实践诠释着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
以生态人居筑牢文明根基
作为文明村镇建设的先手棋,人居环境整治是各村镇培育文明之花迈出的第一步。
黔东南州施秉县白垛乡白垛村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深入推进院坝协商工作,切实将协商民主延伸到基层群众身边(磨桂宾 摄)
走进贵州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摇橹船在江面荡漾,非遗体验散落江岸,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谁能想到,过去近10年间,这个乌江河畔的村寨历经了多少波折?
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乌江村党总支原书记夏昌国是乌江村蝶变的重要人物。2018年,他来到乌江村后,面对污水横流的乡村环境,决定从摆放垃圾箱开始,打响环境治理的战斗。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乌江村的蝶变打下了基础,由全村党员和乡贤人士组建的新时代乡风文明协会,则将民心紧紧连接在一起。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乌江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青山绿水的底色也展示在世人眼前,成为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落地的坚实保障。
正如在景区里工作的村民王大姐所说:“景区发展,村民占股,咱们既是员工又是股东,谁不爱惜这青山绿水?”
生态优先的理念同样照亮了每一个全国文明村镇的发展之路,环境治理的制度化探索在贵阳市息烽县永阳街道猫洞村结出硕果。猫洞村创新推行“六个一”工作法,通过一次动员会、一次培训会、一次群众会、一封公开信、一次宣传活动、一次年度评比,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村民刘阿姨对此深有感触:“现在村里环境卫生越来越好,大家也都自觉维护,住着心里都舒坦。”
以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
在部分地区,滥办酒席、铺张浪费之风一度盛行,甚至形成母猪下崽也要办酒的乱象。为破除这一陋习,2014年,黔东南州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党支部发出倡议,修建一个集体食堂,将村中红白喜事统一到食堂来操办。这一倡议很快得到村民响应,共和村下辖的甘溪侗寨村民集体捐资,建成了面积达200平方米的集体食堂,并通过村规民约严控酒席范围:除婚丧嫁娶外一律禁办,礼金不超过100元。村民杨序柏算了一笔账:“往年光吃酒就要花掉几个月工钱,现在省下的钱够供孩子读书!”11年过去,该村已减少酒席200余场。
陈规陋习一直是文明乡风建设的绊脚石。如今,随着各村镇将抵制高价彩礼、反对厚葬薄养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滥办酒席、人情攀比等陋习得到了有效遏制。而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思想意识,激发村民主动性,许多村寨也想出了新花样。
在贵安新区湖潮苗族布依族乡车田村,文明积分制就是激发村民参与文明乡风建设内生动力的金钥匙。在这里,落实村规民约、垃圾分类、美丽庭院打造、宜居乡村建设都纳入积分管理,村民获得相应积分后,可在积分超市兑换日用品。在村党支部书记张忠平看来,积分制的管理只是一个过渡,更希望通过这样的激励,让大家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共同维护家园。
以创新治理激发内生动力
文明生根,离不开治理创新的活水浇灌。
纵观今年上榜全国文明村镇的121个贵州村镇,无一例外都是内外兼修——既打造了富有特色的村寨风貌,又抓稳了带动村民发展的主导产业。而这蓬勃态势的发展支撑,则是各村镇通过多年探索找到的创新治理模式。
黔南州都匀市墨冲镇,以“五统一”机制打通产业“任督二脉”,镇产业专班在蔬菜种植基地推行统一规范管理、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采收标准和市场销售。遵义乌江村的“共生模式”破解利益联结难题,景区创新“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合作,村民可入股客栈、承接游船业务。如今,在各村镇,利益共享机制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自发组建志愿队维护秩序、清扫街道成了常态。
都匀市墨冲镇美丽村寨
文化绘底色,产业创未来,这在当下的贵州乡村已形成一种发展共识。而在历史上经历了7次搬迁的黔南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瑶山村,在这条创新治理之路上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在瑶山村,村干部自称“伙计”,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瑶族同胞搞卫生、解难题、传技术。瑶山村党总支书记谢玉明介绍,自瑶山村打造成为瑶山古寨景区后,不仅由村“两委”和景区工作人员、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组成了景区管委会,并通过景区运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通过建立差异化利益分配机制,刺激村民积极参与景区建设,建立励志超市,带动村民主动参与村中公共事务。
当无人机编队在乌江寨夜空拼出“和美乡村”字样,当瑶山古寨的蓝染绘出幸福底色,当墨冲镇的刺梨果酿成助农增收的“黄金汁”,贵州乡村振兴的图景便显得越发真切具体。以文明为笔,以山水为卷,以民心为墨,这条红绿相映、古今交融的振兴之路,正通向更辽阔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