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关怀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文字解读】《都匀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解读说明

来源:市民政局  作者:都匀市人民政府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民政局编制了《都匀市民政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就《规划》解读如下:

一、政策背景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制定和实施好《规划》,是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民政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的重大任务,是谋划我市民政事业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全面促进我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2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下达批准决定形成此稿。

二、出台目的

《规划》的总体考虑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及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四新”抓“四化”的总目标总要求,聚焦民政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三大职责,结合都匀发展实际需求,对都匀“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

《规划》分为三个部分,由8章34节构成,设置1个主要发展指标表、17个工程项目专栏,提出“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围绕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为核心任务的三大体系的主要目标。

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即第一章至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十三五”期间,我市民政事业取得的成就、经验及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十四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从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三方面,明确了20项衡量民政事业发展成效的主要指标。

第二部分为任务举措,即第三章至第七章,分领域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筑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与效能、落实儿童、留守妇女福利保护、推动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标准化等主要民政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为保障措施,即第八章,从党的全面领导、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规划引领、完善政策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6个方面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三、重要举措

(一)《规划》综合设置的主要指标

对标国家、省、州《“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的指标体系,《规划》设置了主要指标表,分成了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围绕社会救助、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会事务6个领域共设置20项指标(其中2项为约束性指标,18项为预期性指标)。指标设置上既与国家、省、州规划系统对接,也符合都匀发展实际。

(二)《规划》设置了17个专栏项目

《规划》围绕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设置了17个专栏,包括养老机构提质改造项目、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项目、易地扶贫安置点适老化改造项目、养老机构提质改造、社会福利院老年养护楼提质改造建设项目、农村中心敬老院建设项目、社区养老服务站改造项目、适老化改造项目、户适老化设备购置项目、公建养老机构老年康复院改造项目、老年用品研发(生产)基地、东山文化园高端医养综合体、茶仙岭康养中心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项目、匀东康养小镇、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农村互助幸福院中心建设项目等重要领域,通过打造专栏项目工程建设实现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

(三)着力构建三大体系

1. 构建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救助体制机制高效顺畅,服务管理便民惠民,兜底保障功能有效发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工作体系和关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留守、困境等特殊未成年人监测预警、监护保护、救助保障、关爱服务机制全面完善。慈善组织明显增加,募集能力显著提升,有效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积极作用。

2.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更加完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更加畅通,多方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协同机制更加健全。社会组织得到大力发展,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构建以基层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为核心的社会服务体系。

3.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要求,坚持便民、利民、惠民导向,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优质、高效、便捷的民政公共服务格局。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覆盖城乡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婚姻登记和地名管理等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四)突出抓好五大重点任务

1.筑牢共同富裕的兜底保障底线。加大社会救助投入力度,推进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2025年,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占当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不低于35%。 2.聚焦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到2025年,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达到80%;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更加畅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占总人口比例2.2%,志愿者注册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18%。

3.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与效能,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80%,市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覆盖率100%,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80%,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65%,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补贴100%,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80%。 4. 加强未成年人关爱服务。健全儿童福利服务和关爱保护体系,坚持儿童优先和儿童利益最大化导向,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工作体系和关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全。到2025年,提高儿童福利服务效能,村(居)儿童主任覆盖率100%,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培训率100%,新任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负责人、市级新从事儿童福利工作人员培训率100%,政府购买儿童类关爱服务资金投入 100万元/年。 5. 持续优化殡葬服务管理。打造“绿色、环保、优质、便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聚焦群众关切,着力于补齐殡葬服务短板。到2025年,节地生态安葬率8%。


【文件原文】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音视频解读】
【征集调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