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乡、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都匀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都匀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都匀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21〕61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黔府办发〔2021〕24号)《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南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和<黔南州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黔南府办发〔2022〕20号)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身“大群体”格局,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场地设施提质增量、活动开展常态化、赛事品质升级、科学指导普及推广,市民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养成、健康体质不断提升。到2025年,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力度增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重点推进我市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1块,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2%,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完善,构建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创新智慧健身服务载体,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融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黔南州体育智慧信息管理系统。优化体育产业机构,丰富全民健身产品,力争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普惠工程。根据都匀市全民健身设施现状,利用好城市广场、商场空间、公园绿地、社区公共用地、自然山体等场所,合理布局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社会足球场、百姓智慧健身房、社区多功能球场和健身路径等,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多功能、多类型的健身设施。到2025年,完成市文化体育中心体训馆和市群众体育中心体育馆建设并投入使用;建设健身步道30公里以上,建设百姓智慧健身房3个以上,建设社区多功能球场4个以上,建设社区健身路径设施或“三人制”篮球场20个以上,力争建设成为国民体质监测站示范点;全面推进游泳课进中小学在全市范围内落地实施,农体工程维护、更新、补充20个以上。进一步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和社会足球场地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力度,积极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全面开放,出台扶持政策支持经营性体育场所扩大向社会免费和低收费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不断扩大社会体育公共服务范围和力度,全面提升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有效缓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推广公共体育场馆平战两用改造,强化其在重大疫情防控、避险救灾等方面的功能。(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应急局、各镇〔乡、街道〕)
(二)丰富全民健身多元赛事活动。提质升级迎新登高、全民健身日(月)系列赛事活动,并将一批参与人群多、参与范围广、参与门槛低、项目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进行统筹包装,按活动主题、季节时令、项目类别、受众人群等,着力打造元旦迎新活动、新春剑江旅游欢乐节系列健身活动、绿博园铁人三项赛、端午节水上项目展演活动、都匀城市周末篮球联赛、都匀城市足球联赛、“小球运动会”等。积极配合上级体育部门持续开展中国·黔南体育旅游欢乐季系列赛、全州业余足球超级联赛、全州“社区杯”足球赛、全州篮球超级联赛、全州气排球大赛,推动“三大球”运动发展和推广普及。支持举办各类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育赛事活动。通过办好全市职工运动会、系列山地户外运动会和全市老年人运动会等赛事活动,带动开展小型多样分散的城乡社区赛事活动或社区运动会,逐步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扶持推广陀螺、龙舟、赛马、斗鸡、斗鸟、独竹漂、舞龙舞狮等极富都匀特色的各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民宗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总工会、市残联、团市委、市妇联)
(三)提升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建成市级国民体质监测站1个。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积极开展体质测试工作,每年至少完成受试人群1000人,合格率达90%以上。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年开展1-2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成立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质量,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每年培训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80名以上。利用多媒体手段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鼓励体育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健身科普活动。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残联)
(四)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强化党建引领,健全完善和充分发挥体育总会的枢纽作用,推进以体育行业协会为主体的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发展,完善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为农村、社区、企业、学校、机关等提供体育服务,创新体育服务配送渠道和模式,鼓励各系统、各行业、社区(行政村)积极发展相对固定的特色健身组织,指导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行政村)文化室拓展体育服务功能,将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向基层进行倾斜。积极开展小型多样分散的城乡社区赛事活动或社区运动会,激活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缓解公共体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分布不平衡的矛盾。鼓励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教师等专业人员参与志愿者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参与健身的积极性。制定综合服务评价指标,对条件成熟、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体育社会组织给予相应的支持,对单项体育协会要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五)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将促进青少年、老年人、农民、职工、残疾人、妇女等重点人群体质健康纳入实施计划。积极推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促进计划,鼓励全市范围内成熟的体育行业协会和俱乐部,优秀教练员、优秀运动员和体育健身专家等走进校园,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骨质健康等突出问题开展科学的体育干预,将拉拉操、花样跳绳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运动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纳入学校体育课推广项目,在小区、公园等公共场所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发挥老年人体育组织的作用,争取举办全市老年人运动会等老年人体育赛事活动,重点打造健步走、重阳登高、气排球、门球等一批老年主题健身赛事活动。结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探索体农结合,着力打造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南赛区都匀站等适合农民群众的赛事活动。大力推广普及太极拳、健身气功、广播体操、工间操等体育活动,将工间操纳入各单位的目标考核,引导更多职工参与健身。开展残疾人康复体育器材进社区、康复体育方法进家庭、康复体育指导员进家庭“三进”服务,开展残疾人康复健身活动。结合“三八”“五一”等节日,积极开展健身操、广场舞等适合广大妇女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局、市民宗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总工会、市残联)
(六)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智慧体育、智慧健身发展为抓手,结合都匀市独特的资源特色,拓展体育+融合发展创新模式,进一步拓展体育产业链条,丰富健身及相关服务产业布局,依托现有赛事、产业特色,促进体育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打造1-2家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体育龙头企业,力争形成都匀市体育健身示范标志;依托大数据服务资源和优势,与群众日常健身所需设备、设施、场所等进行融合,提升群众健身参与度。进一步扩大体育消费,力争获批成为州级或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充分发挥试点作用,探索通过视频直播、线上消费券等形式结合线下体育健身场所,创新体育消费政策、机制、模式和产品。(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
(七)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制定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体系及升学保障等政策,建立健全1+N(1所优质高中、2所初中、3所小学)“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对口升学机制,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健全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的三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依托我市优势项目建设高水平优秀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有序推进游泳课进中小学试点工作。到2025年,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到90%以上,常年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人数超过2千人,州、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分别达到5个、10个。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健康、“体育+康养”新模式。逐步推进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延伸,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积极打造以“养生·养心·养老”为主题的体育康养带。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打造个性化体育品牌赛事,充分利用都匀市桥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喀斯特地貌等资源富集优势,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丰富体育旅游业态为目标,加快发展群众性徒步、路跑、骑行、登山、洞穴探险、湖泊河流运动和汽摩运动等普及性广、市场空间大、产业属性强的户外运动项目,探索推广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精品线路和示范基地,把都匀市打造成省内外知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推动体育旅游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到2025年,创建1-2个州级城镇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2个州级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2条体育旅游黄金线路。(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局)
(八)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广应用体育大数据平台,全面融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黔南州体育智慧信息管理系统,为全市广大群众体育健身提供更加全面、便利、精准、科学的场馆预定、赛事预约、健身指导、运动员注册和训练管理、体育消费等服务,形成供给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智慧健身服务载体,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运用新技术推进训练场馆、健身场馆、体育公园等智能化升级改造,力争“十四五”期间,建设户外或室内百姓智慧健身房3个,改建智慧体育场馆1-2个。(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
(九)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将都匀市体育健身发展状况、民族特色项目、山地户外资源等进行整合,形成普及全民健身文化素材,加大健身领域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鼓励群众参与并讲好健身故事,强化健身文化宣传效果,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行规范化管理,开发科学运动积分体系,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达标者颁发证书,向群众发放体育消费券。培育和塑造重大IP赛事活动和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等体育文化品牌,推动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和水上体育项目成为都匀市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民宗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充实、完善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重点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和考核。全力整合部门(单位)资源,在各镇(乡、街道)层面探索建设健身休闲和健康服务咨询。
(二)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全民健身经费,做好全民健身的资金保障,加强资金管理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拓宽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事业渠道,促进社会资本参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增加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数量,鼓励社会力量承接全民健身设施的运营管理。鼓励社会各界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公益性捐赠和赞助,对符合国家税法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时,依法从其应纳税所得中扣除。
(三)扩大全民健身人才规模。优化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将全民健身人才培养纳入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注重整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资源,引导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着力培养适应全民健身和体育运动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健康指导、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实用型人才,尤其要强化基层体育管理人员和民间健身带头人的培训和扶持。鼓励竞技体育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支持学校体育教师积极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局面。推进群众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定工作。
(四)加强全民健身安全保障。加强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落实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严格执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坚持防控为先、动态调整,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重大疫情防控。
(五)加强统计监管和绩效评估。建立完善全民健身统计制度,定期开展体育场地和产业普查、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把全民健身评价指标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内容,将《都匀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执行情况纳入市级年度督查范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