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关怀版
个人中心 长者专版
x 关闭
关闭视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应急管理
二十四节气的创制依据
打印 关闭 【字号: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气候规律的认识,从被动地适应气候到主动利用气候为人类服务。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最早见于《尧典》;到了春秋初期(公元前655年前后),又增加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至秦汉之际,二十四节气便齐备了,把一年的气候分成二十四段加以描述。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完善而成的,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西方古代没有这样较为细致的农业气候分析工作,难怪在1928年,英国著名气象学家肖纳伯曾在国际气象台台长会议上,提倡欧美国家采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从那时起,二十四节气便在世界各地推广和使用。
那么,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什么创制出来的呢?
简单说,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大家知道,地球是在不停地转动的,它不但有规律地绕轴自转,昼夜转一圈,而且还绕太阳公转,每365日5小时48分46秒公转一周。自转结果产生昼夜交替;公转结果产生一年四季。有趣的是,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永远保持一定方向,且与轨道面呈66.5°的交角。当它处于春分和秋分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纬度0°),全球昼夜平分。当处于夏至位置时,太阳直射北纬23.5°,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北白天越长,以至到了北极圈内,便呈现出永昼现象(没有黑夜)。到了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情况与夏至时正好相反,变得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则昼短夜长,而且越向北黑夜越长,到了北极圈内,就成了永夜(没有白天)。
太阳高度角与昼夜长短随季节发生变化,而这全都取决于纬度的高低。纬度决定了一地太阳高度角大小、昼夜和四季长短,因而也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收支情况。太阳高度角大,地面单位面积吸收辐射能就多;而白昼长、黑夜短,则白天吸收辐射多而夜间支出热量少,温度必然就高。在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辐射收入多支出少,因而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
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概念就是来表示这种气候变化的。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一年)定为360°,等分为24段,就是二十四个节气,转15°正好是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相隔日数约为15天,所以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其中排在月初的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排在月中或月末的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这里所说的节气的“气”,实际上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以上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反映季节的,用来划分一年四季。“二分”“二至”是季节转变的转折点,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因而对我国全部地区都适用。“四立”则表示季节的开始。二十四节气中除了反映季节的以外,其余都是反映气候的。如直接反映温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明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日期。白露、寒露和霜降则反映水汽的凝结现象,寓意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与程度。此外,反映降雨、降雪时期和程度的为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至于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等四个节气,则反映了有关自然季节和有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现象。从这里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虽然简明,却内涵深奥,能详细地表示季节的气候变化,对指导农业生产和人们的衣食住行具有普遍意义。
明顾炎武在《日至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词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有问之而茫然者矣。”春秋以前没有二十四节气,人们的衣食住行统统要依靠看星宿的出没和位置移动来决定,天文常识很是普及。秦汉以后有了节气和月令,像“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等等天气谚语和著名的九九歌流行以后,一般老百姓种庄稼和衣食住行也就无需再仰观天文了。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种历法,而且和气象学、物候学、农学、文学艺术和民俗相结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节气文化,堪称一部宏大的百科全书。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节气的日期,科学工作者编写了二十四节气歌:
地球绕着太阳转,转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为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接日,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