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道经度345度时,交“惊蛰”节气。蛰,是藏的意思。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的现象。
“惊蛰”在“立春”一个月后,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昆虫,此时结束冬眠,蠢蠢欲动。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的原因。
现在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温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晚到4月下旬。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从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惊蛰时节,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急需返青水,一旦缺水,就会减产,农谚“不怕一冬旱,就怕正二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此时节,对冬小麦、豌豆等要及时浇水。不过,此时因土壤仍处在冻融交替状态,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损失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汽”,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至今仍被采用。
此时,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渐多,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而雨水偏多的地方做好防止湿害的工作也同样重要。俗谚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等等,都表明搞好清沟沥水的重要性。
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则要施好花前肥。
另外,俗谚有云,“春雷惊百虫”。“惊蛰”节后,温暖的气候条件还有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工作。“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