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关怀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文字解读】《都匀市“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的政策解读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市农业农村局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都匀市“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的政策解读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农业农村局编制了《都匀市“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就《规划》解读如下:

一、政策背景

“十四五”时期(2020——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规划》,是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谋划我市乡村产业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引领都匀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出台目的

《规划》的总体考虑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各项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对贵州发展提出了“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四新”工作要求,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都匀发展实际需求,对都匀“十四五”时期乡村产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

《规划》分为三个部分,由12章51节构成,设置1个主要发展指标表、105个村产业发展规划项目,73个项目专栏,提出“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机遇和挑战、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聚焦以毛尖茶为核心的“1+2+N”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做大做强以都匀毛尖为核心的茶产业,巩固提升蔬菜、生猪两大主导产业,持续推进林下经济、刺梨、水果、中药材、海花草、烤烟、酒用高粱、生态畜牧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延长乡村产业链、价值链,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及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产业基础。

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即前言,主要阐述规划背景,规划依据及规划期限为2020年-2025年,“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地域范围为引领都匀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至第二章,主要阐述规划的发展基础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梳理总结了“十三五”以来,我市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就,指出了当前我市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并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我市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部分为任务举措,即第三章至第十一章主要分领域阐述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夯实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基础,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开放和加强环境治理。

第三部分为保障措施,即第十二章,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强统筹衔接,强化机制建设,强化考核调度等5个方面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三、重要举措

(一)《规划》综合设置乡村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对标国家、省、州《“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指标体系,《规划》设置了主要指标表,分成了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围绕产业基础、科技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三产融合、民生福祉5个领域共设置16项指标(其中1项为约束性指标,15项为预期性指标)。指标设置上既与国家、省、州规划系统对接,也符合都匀发展实际。

(二)《规划》设置了全市105个村的发展规划项目一览表

《规划》围绕都匀毛尖茶、蔬菜、刺梨、水果、中药材、海花草、烤烟、酒用高粱、林下经济;生猪、生态畜牧渔业等重点产业,通过对全市109村产业现状摸底,根据各村的发展实际,拟定全市105个村适宜发展的产业。

(三)《规划》设立了73项重点项目。

《规划》围绕我市的重点产业设立都匀市乡村振兴之绿色蔬菜种植项目、都匀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都匀市2022年6万亩稻—油轮作项目、都匀市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项目、都匀市中草药茶香乌金猪生态养殖基地项目、都匀市优质稻机械生产全程化建设项目等73项重点项目。

四、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31.74万亩。一是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到2025年,守住“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中耕地保护面积,稳住39万亩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达14万吨以上。

二是以都匀毛尖为核心,蔬菜、生猪两大产业为主导,做大做强茶产业、巩固提升蔬菜、生猪,持续推进刺梨、水果、中药材、海花草、烤烟、酒用高粱、林下经济、生态畜牧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2.79亿元。

三是突出“育主体、强基地、促联结”,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25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个、州级龙头企业10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个,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106家以上。

四是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乡村产业发展思路,打造全省农业“接二连三”示范区,巩固提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到2025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到70%左右,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产业强镇1个、田园综合1个,力争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个。

五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农工程,持续抓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六是依托“四轮驱动”重点培训项目、东西部协作人才项目和“揭榜挂帅”项目的实施,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七是聚焦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集聚,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八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对全市乡村产业发展等重点区域生态管控。

五、发展目标

《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52.19亿元,年均增长6.5%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22万元,年均增长9%以上;粮食种植总面积稳定在39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14万吨左右;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突破106家;创建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28个;示范家庭农场20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8.99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5%以上;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5.25%;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重点产业品种良种化、品牌化、标准化达100%,重点坝区实现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冷链物流全覆盖。



【文件原文】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音视频解读】
【征集调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